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1735
提高学校体育效益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陈 粤

    单位:陈 粤(广西北海市教育局 北海 536000)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效益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204 中图分类号 G807.4

    学校体育的改革,其核心是效益问题,正确评价并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效益,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1 学校体育,重要的还是参与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所拥有的资源条件。目前,学校体育经费紧张,场地设施简陋紧缺,师资不足,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状况。面向广大学生,合理地开发和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努力创造最佳体育效益,应成为各类学校的基本选择。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特定情境(学校校园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中针对特定主体(从事各专业学习的各年级学生),用特定的时间(体育课程和课余时间)而展开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德育、智育一起,担负培养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劳动者的使命。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终生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它的活动形式包括从户外远足、跑步等简单非竞技性的活动,到有着复杂技术要求和战术配合的个体竞争和集体对抗,它可以是自发即兴的游戏,也可以是严格规范化、程序化的综合运动会,可以在房前屋后展开,也可以在体育场(馆)进行。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目的和形式,决定了它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健身需要,灵活选择运用各种锻炼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学习,全面培养人才素质的目的,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体现出一个从人体出发,以身体锻炼为中介,又回复到人体(增强了的人体)的发展周期,体现出以人为中心,人支配运动的基本特征。能否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普遍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学校体育效益的最终尺度。
, http://www.100md.com
    学校体育历来承受着“金榜”(只注重文化学习成绩,重智育、轻体育)和“金牌”(只注重培养少数运动竞技尖子,忽视绝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两个方面的冲击,将有限的资源、能力废置或只倾注于夺牌活动的做法,对学校体育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运动竞技即人体运动技术、技能的竞争与较量,规律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选拔和造就人体,通过人体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其出发点是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获取预期的竞赛结果为目的,强烈地显现出以技术为中心,人服从技术需要的特征。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发展的异向性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运动竞技所具有的锦标刺激和可能产生的急功近利的轰动效应,领导者、教师往往倾情于运动竞技,从而使学校体育实际上成为运动竞技的依托和陪衬。

    以人体支配运动,以有助于人体身心发展作为选择运动及技术的基点,是学校体育所应坚持的原则。运动竞技以运动技术为核心,以能否获得奖牌作为选择人体的基点,既然必须依据运动技术的需要来选择和运动人体,那么无益于提高运动技术的人体自然是不需要的,表面看来运动竞争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公正无偏,但它采取的层层选择层层淘汰的动作方式,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就必须在造就少数运动尖子的同时排斥大部分人公平分享体育资源获得身心发展的权力。这样做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也许是必要的,但就学校体育而言,它表现出了最大的不公平和片面性,成为学校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障碍。
, 百拇医药
    学校体育并不完全否决运动竞技,相反它常常需要通过竞赛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但学校竞赛的目的是人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而且只有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各类竞赛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确立大众的学校体育价值标准和效益观,坚持“重要在于参与”,应成为学校体育坚定不移遵循的发展原则。

    2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的效益,不仅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还在于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建立体育情感和健身意识,培养起足以强身健体的体育能力。

    在以运动竞技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偏重于竞技运动项目,教材中注重技术动作的描述,而学生需要的多种多样的健身活动和基本运动能力未能占据应有的份量。传统的体育评价同样以运动技评、达标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身体锻炼效果的检查评价标准和办法。体育教学脱离学生健身的内容,既不能正确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效益状况,也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需要,不少学生毕业后,竟然与体育相揖永别,这与用运动教学取代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锻炼习惯和体育能力直接相关。
, 百拇医药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健身意识和体育能力,几乎意味着他只能拥有失败的人生,因为他没有掌握开启健康和幸福之门的钥匙,他不可能开创高效率工作的业绩。不断强化学生对于终身健康的预先刺激,促进学生确立长远、稳定、协调的健康目标,并与自己的事业目标,生活目标相统一,是学校体育应负的职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全民健身风尚形成的起点和标志。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以完善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体育转变,以广大学生的健身需要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2.1 体育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书刊增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术语,培养识图能力,仔细观察运动示范,领会运动技术,运用所学知识参加体育实践,自觉地反复练习以提高运动技能,从而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体育活动,取得预期的健身效果。
, 百拇医药
    2.2 自我锻炼能力 要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就要坚持锻炼,体育贵在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体育真正造福人生。在此基础上,还应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针对自身实际条件,理性地科学地选择安排锻炼内容,才能有效地改善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

    2.3 卫生保健能力 体育必须是健身而不是伤身的,学校体育应重视传授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运动保健知识、运动损伤处理知识等。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保健文化素养。

    2.4 自我测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对自我锻炼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切合实际地制定锻炼计划,及时矫正不正确的动作和生理负荷,以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2.5 体育组织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从组织到实施,熟悉各项规则和裁判法,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 百拇医药
    就全民健身运动而言,各级各类的学生是有一定文化层次并带有示范效应的群体,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也就是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了骨干力量,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体育素质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3 提高师资素质,振奋敬业精神

    提高学校体育效益,首先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开拓,努力创造。多年来体育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师队伍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说,体育不同于学问,它不要求人们过多地思考,而希望人们实践。但对体育工作者,尤其体育老师来说,则需要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还得能说,而且能说出所以然,不仅有经验的积累,而且有理论的修养。体育从来就不是操作性的东西,它融汇在整个教育之中。即使一项看似简单的体育教学,也需要相关的知识,如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解剖学、生物学、力学、生物化学、统计学等做基础,有的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音乐造诣条件。如果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运用各门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不仅在体育活动感受到直接深刻的体验,而且能够体味到体育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知识的运用与发展中逐步建构起良好的体育指向,并由此获得全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效益将倍增。所以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强壮的体魄,精于某些运动技术外,更要具备本专业全面而精深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广博知识。但从目前情况看,体育教师的知识覆盖面较窄,文化感召力不强;重技术技能,轻文化知识,重教学任务,轻科研发展的倾向还相当普遍。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学科研活动,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 百拇医药
    敬业精神下降,是体育教师队伍中显现的另一忧患,体育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体能消耗大,常受日晒雨淋,而享受的补助极其有限;外出兼课讲学以增加收入的机会较少,在清贫的教师队伍中属于更为清贫的群体。也由于教育管理等原因,一些体育教师深怀不平衡感、失落感、导致责任心、业务进取心和奉献精神不强,各级领导及每个教师自身,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并搞活经济,以技术开发为先导,以服务为前提,同时搞好、改善自身的创收福利工作,这对稳定“军心”,提高教学水平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惟有敬业,方能精业、创业,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振奋他们的敬业精神,每个学校领导者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收稿日期:1999-04-05, 百拇医药